Week 6: 石頭可以做什麼
by Clee
1. 敲 <> 被敲碎,展示出不同的色彩與層次
2. 磨 <> 依天分變成粗細、顏色不同的渣、粉,或者紋絲不動,又或者傷害對方
3. 扔 <> 用美麗的姿態投入水的懷抱,姿勢不同發出不同響聲
4. 抹 <> 成為美麗的緋紅的胭脂
5. 挖 <> 礦石,資源,生產
6. 扔 <> 擊中另一個目標,但剛好沒擊中的時候更有趣
7. 滾 <> 和山坡上的土、泥、草來一場隨機貼身舞蹈,請你們引領我前進的方向
8. 撒 <> 像煙火一樣瀟灑的跳水
恐蟲者筆記(六)
by Paula
日期:2023年2月13日 蟲蟲類別:忙碌中的
孩子們已經迫不及待將戶外服飾換成了短袖,即便如此,在日光餘威的影響下,連續攀升台階還是讓人大汗淋漓。
林間忙碌的身影也越來越多,毫不費力地便能在路邊發現蟲兒界的“勞模”。有些體型稍大,同我小指指甲蓋約長,亮橙黃色的肢體頗為醒目;有些體型更小,形如散落在路肩邊緣移動的黑芝麻。無論它們外觀有怎樣的差異,但它們都同樣的忙碌、同樣的成群出沒。有時候,我會疑惑,這些從未見過它們有任何一秒停滯不動的微型可見物,究竟是被寫入了一種怎樣的程序在身體裡,才會呈現出它們彷彿命中註定一般難以甩脫的忙碌面貌。
我下意識抬起頭,在面前的樹林中尋找“樹葉包”。果然,有2-3個“樹葉包”不出意外地掛在附近的樹枝上,“醒目”們秩序井然地排著隊在“樹葉包”周圍來來往往、進進出出。 “醒目”們喜歡縫製“樹葉包”作巢,大概只要在郊野公園裡散步時稍稍留意一下周圍,就能常常看到它們制巢的身影。
黃猄蟻,又叫“編織蟻”,是一種樹棲螞蟻,若抬頭在樹枝間搜索,看見以樹葉縫合而成的球狀物,則很可能是黃猄蟻的安樂窩。
我尤其喜歡它們結合兩片樹葉的方式。如果你模仿它們,將樹葉層層製作成一個排球模樣的話,一定會遇到這樣的障礙——需要將外圍的樹葉在不折斷的情況下疊蓋同時粘合是有些難度的。你會發現你的兩隻手完全不知道該做什麼:若兩手用來靠攏兩片樹葉,但沒有第三隻手來粘合;好不容易依靠同一隻手的大拇指與小拇指固定住樹葉,準備用另一隻手粘合的時候,樹葉卻突然彈開了。灰心喪氣的你自然而然想起,你需要幫手。
此時,一群“醒目”們準備“縫合”樹葉。它們在幾片相距較遠的樹葉之間,依靠絕對數量架起一座懸空“橋樑”,一隻負責用後肢緊緊鉗住樹葉邊緣,同時利用大顎與另一隻扣緊。就這樣臨近的3-4片樹葉被螞蟻網絡暫時固定,看起來如同沒有被醫生縫合緊實的皮膚裂口一樣,能看見縫合線的張力緊緊牽扯著兩邊的皮膚。
它們是如此專注,我忍不住用人類的方式去揣測,這些生來就知曉如何依靠群體配合完成工作的它們,在此時此刻螞蟻橋上的諸位,會緊張嗎?會害怕嗎?還是對同伴充滿了信心?或者像一台台機器沒有所謂的“心智”?
我想起前幾日看到一篇聳人聽聞的文章,大意是一群斯坦福科學家利用某些適用於人類心智的標準,測試出2022年11月版本的ChatGPT模型可能具有人類心智,其水平與九歲兒童相當(並且是“自發出現”(Spontaneously Emerged))(1)。文章中的“心智”指的是,ChatGPT解決Theory of Mind(ToM)任務的能力,ToM被認為“是人類社會互動、溝通、移情、自我意識和道德的核心。”
這些測試任務被證明,患有自閉症的兒童無法通過這類測試,更別提螞蟻了,因為螞蟻根本不會說話。 (哦,不對,這裡我又妄加判斷了)更正:因為螞蟻根本不懂人類的語言。
有趣的地方在於,在人類話語體系之下的機器——ChatGPT甚至只是一種算法模型——似乎其所擁有的價值、倫理、道德等社會級別超過了螞蟻。我看著“醒目”們忙碌“縫合”樹葉的樣子,嘆了口氣:“嗨,‘醒目’,沒人在乎你們,沒人因為你們縫了一個樹葉包而瘋狂、而激動。”
“氣人”的是,它們根本就不在乎。
參考資料:
1.https://arxiv.org/abs/2302.02083
Comments